掛圖內容:
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
掛圖延伸:
孔子(前551年—前497年)
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,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學家、思想家、儒家學派的創(chuàng)始人。
孔子的教學思想十分豐富。他善于了解學生的個性,因材施教,循序漸進,反對把學習停留在感性認識上,主張在博學的基礎上積極思考、學思并用。他要求教師以身作則、身體力行,把"學而不厭"、"誨人不倦"結合起來,學生要"當仁不讓于師"。
孔子編著了《春秋》、《詩經(jīng)》、《尚書》等著作,并整理了后世著名的"六經(jīng)"。
孔子簡介
孔子(前551年9月28日~前479年4月11日)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魯國人,漢族。英文:Confucius, Kung Tze 。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學派創(chuàng)始人,世界文化名人??鬃拥难孕兴枷胫饕d于語錄體散文集《論語》及《四書》中。
孔子兄弟排行第二,所以也有人稱之為“孔老二”。公元前551年9月28日(夏歷八月二十七日)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(xiāng)(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);公元前479年4月11日(農歷二月十一日)逝世,享年72歲,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,即今日孔林所在地。
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,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。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,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,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,其中賢人72,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,“桃李滿天下”就出自此處 。孔子任魯國司寇;后攜弟子周游列國;最終返回魯國,專心執(zhí)教。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,對華夏民族的性格、氣質產(chǎn)生最大影響的人,就算是孔子了。在世時已被譽為“天縱之圣”、“天之木鐸”“千古圣人”,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,并且被后世尊為至圣(圣人之中的圣人)、萬世師表。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,故名丘,曾修《詩》、《書》,定《禮》 、《樂》,序《周易》,作《春秋》(有說法為《春秋》為無名氏所作,孔子修訂)。
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(chǎn)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。姜廣輝認為,“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(zhàn)不休、人民困苦不堪的現(xiàn)實,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(chuàng)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——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(guī)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。而是回首歷史,到上古“圣王”那里去尋找智慧??鬃幼灾^ “述而不作”,實際是以“述”為“作”,通過對歷史傳統(tǒng)作當代詮釋,來實現(xiàn)價值的疊加和轉換。他正直、樂觀向上、積極進取,一生都在追求真、善、美,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。他的成功與失敗,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。他品格中的優(yōu)點與缺點,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,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。
孔子教育思想
“知”——孔子思想的精華
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,而且是個偉大的教育家,他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許多很有意義、很有啟發(fā)性的教育思想和獲得知識的方法。在春秋末期這樣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代,保守的奴隸主貴族是無法應付現(xiàn)實生活的變化,從奴隸主貴族本身來說也不可能培養(yǎng)出適應社會發(fā)展要求的人才。但從整個社會發(fā)展來說,卻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,要他們來解決現(xiàn)實社會中發(fā)生的種種復雜的問題??鬃舆m應著當時社會的需要,通過教育,給人們以知識,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。
孔子提出“有教無類”,對這句話雖有種種不同解釋,但它包含要擴大教育面,使受教育的人不僅僅限于奴隸主貴族,應該是無疑問的。孔子自己實踐了他的“有教無類”的主張,所以他說:“只要給我十條干肉作學費,我從沒有不教誨的。”(《論語·述而》)他的這一作法,對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人才問題起著很大的作用。當然孔子的“有教無類”并不是為了所有的階級,更不是為了什么培養(yǎng)為全民服務的人才,而是為了培養(yǎng)更多的能適應社會發(fā)展要求的、為統(tǒng)治階級服務的有才干的人。雖然如此,但孔子的教育活動,卻是結束了過去貴族壟斷的“官府之學”,開始了學問的私家傳授。所謂“學術下庶人”,正是從孔子開始的。從這一點來說,無論如何是有利于當時社會發(fā)展的。
不僅如此,孔子通過他長期的教育實踐,從中總結了不少合于人們認識規(guī)律的經(jīng)驗,但孔子的這方面的思想,還不是認識論本身的問題,主要還是對教育方法、求知方法的概括和總結。
首先,孔子比較強調人們的知識來源于學習。雖然他也講到“生知”“唯上智與下愚不移”,它表明孔子還受著傳統(tǒng)思想的束縛。但是我們從他的具體教育活動上看,他并不十分重視這點。他所說的“性相近,習相遠”才是他自己的主張,顯然這和“生知”的觀點是不一致的??鬃訌膩砭蜎]有認為他自己是“上智”的,而且也沒有說過哪一個人是“上智”的,他甚至認為堯舜也會有錯誤。關于他自己,他說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”(《論語·述而》)他非常好學,他自己給自己的評論是:“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學也。”(《論語·公冶長》)他贊美好學的學生顏回說:“有顏回者好學,不幸短命死矣,今也則亡。”(《論語·先進》)子貢問:“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?”孔子回答說:“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”(《論語·公冶長》)可見,孔子非常注重學習,認為人的知識來源于學習,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過學習才能得到,所以他所說的“生知”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話了,在實際上并沒有重視它。
孔子主張學習的知識大體上有兩個方面:一是從學習古代文獻和典章制度方面得來的知識,這可以說是歷史知識,《論語》中記載孔子從過去的歷史文獻、典章制度中學得知識的地方很多,他自己說他是“述而不作、信而好古”?!墩撜Z·鄉(xiāng)黨》一篇中,除極少數(shù)幾節(jié)外,大都是講古代的制度,孔子就是學習這些東西。從孔子教學的內容看,大部分是古代文獻、典章制度等,“孔子用四種內容教育學生:歷代文獻,生活行為的準則,對上要講忠義,對朋友要講信實。”(《論語·述而》)這里所說的“歷代文獻”就是《詩》《書》《禮》《樂》等等。二是從現(xiàn)實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識,這可以說是現(xiàn)實的知識。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觀察而不大注重實踐,特別是他非常輕視生產(chǎn)實踐。在《論語》中許多地方記載了孔子主張在生活中要注意學習的話,例如他說:“多聞?chuàng)衿渖普叨鴱闹嘁姸R之”,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?,其不善者而改?rdquo;(《論語·述而》),“不恥下問”等等。但是孔子輕視生產(chǎn)實踐則是非常錯誤的,有一次他的學生樊遲向他請教種莊稼和種菜,他不僅說他不如老農民和老菜民,而且罵樊遲說:“樊遲真是個小人呀!做一個統(tǒng)治者重視禮,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;做一個統(tǒng)治者重視義,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;做一個統(tǒng)治者重視信,老百姓就不敢隱瞞真情。要是做到這樣,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會背著小孩前來投奔,哪里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!”(《論語·子路》)孔子說這樣的話表明他是一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,而剝削階級從來都是自己不勞動而且輕視勞動。
其次,孔子對某些學習的規(guī)律作了概括,得出一些認識事物的一般規(guī)律,并以此作為他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。
他提出反復的學習可以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入,從而獲得新的知識,他說:“溫故而知新”(《論語·為政》),“學而時習之”(《論語·學而》)等,就是這個意思。孔子雖然沒有明確談到通過對過去的經(jīng)驗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發(fā)展的規(guī)律,但他已經(jīng)知道可以由學習過去的知識中吸取經(jīng)驗,這對認識當前的事物是有幫助的??鬃映3O騽e人請教,從別人那里學得知識,然后用來教別人,他說:“我有很多知識嗎?沒有呢。有一個普通人問我,我對他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。但是我從他的問題正反兩面去盤問之后,卻得到很多啟發(fā),然后盡量地告訴他。”(《論語·子罕》)。
孔子還從教育實踐中總結出“學”和“思”的關系。他所說的“學”和“思”的關系雖然不等于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,但也是別人的經(jīng)驗如何通過思考變成自己的知識的關系。“學”是學習別人的經(jīng)驗和從現(xiàn)實生活中學習,“思”是把別人的經(jīng)驗和從現(xiàn)實生活中學得的東西通過思考加以消化,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,所以他說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”(《論語·為政》),只學習前人的知識而自己不思考,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確與錯誤;只是憑空思想而不學習和利用前人的知識經(jīng)驗,那就會一無所成。看來,孔子雖然也重視“思”,但他卻更重視“學”,他認為“學”是“思”的基礎,所以他說:“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;無益,不如學也。”(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)大凡人類認識史總是首先重視“學”(直接經(jīng)驗和間接經(jīng)驗),而逐漸才注意到“思”(對經(jīng)驗加以總結找出規(guī)律),孔子通過他親身的教育實踐,開始認識到這兩者的關系,并由注意“學”開始,到注意“思”的認識階段。
【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】
相關鏈接【點擊圖片查看詳細內容】:教師辦公室標語 教育名人名言
更多經(jīng)典學校標語,請下載相關目錄!
優(yōu)惠價:¥10元
優(yōu)惠價:¥10元
優(yōu)惠價:¥10元
優(yōu)惠價:¥10元
優(yōu)惠價:¥10元
© 2005-2024 企業(yè)文化與文化墻可視化制作專業(yè)平臺│掛圖大師 版權所有,并保留所有權利。
地址:廣州市天河區(qū)荷光路 (免責聲明):本網(wǎng)站部分文字和圖片素材搜集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,部分轉載文章及圖片在搜集時沒有發(fā)現(xiàn)“信息來源”、“作者”等信息,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權益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
電話:020-85662199 / 85660025 傳真:020-85662199
網(wǎng)址:http://rsdgcd.cn